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

杂志介绍 收藏杂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创刊于2020,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化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国际刊号:2096-8795

  • 国内刊号:10-1664/G1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全年订价:¥388.00

服务流程:

杂志简介

Magazine introduction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刊以来,本刊坚持“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于2020年创办,面向全国发行的文化类学术期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学者的喜爱。

杂志的诞生源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等。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该杂志应运而生。

杂志发行周期为双月刊,设有非遗理论与实践_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非遗理论与实践_传统表演艺术、非遗理论与实践_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等多个栏目。它聚焦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刊发研究理论、门类形态、田野个案、著述评介等内容,提倡立体、深入、综合的文化遗产研究视角,尤其欢迎选题精准、材料扎实、观点鲜明、视野开阔、方法新颖的文稿。杂志注重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既关注理论层面的探讨,也不忽视实践操作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而细致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点滴滴。

自创刊以来,杂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保持优势,敢于争先,不仅记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也为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成为连接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桥梁,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栏目设置: 非遗理论与实践_传统表演艺术 非遗理论与实践_社会实践 仪式 节庆活动 非遗理论与实践_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等

杂志特色

Magazine introduction

{1}来稿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删改,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2}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3}注释:对文章中特定内容(引用数据、观点和结论)加以说明,在行文的右上角采用①②③……顺序标出,使用页下注,每页顺序编码。

{4}文中表格要简明,采用三线表,应有表序与表题。图要精选,应有图序与图题。插图要求布局合理,比例适当,线条精细均匀,主副线分明。

{5}摘要:论著性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400字以内,英文摘要250个实词左右。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文中所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其后加列国名。

{6}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

{7}来稿应符合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全文格式规范,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论据充分,观点新颖,论述视角独特,语言精练简洁,叙述准确。

{8}请另附单页提供: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份、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学位、研究方向、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9}“一”后加“、”号,“l”后加“.”,(一)、(l)不加任何标点,‘第一”、‘首先”后面均要加“,”号。

{10}力求简明、醒目,且能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尽量不用标点符号、缩略语和副标题。

常见问题

Magazine introduction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 全年订价:¥388.00出版周期:双月刊

相关期刊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邮编:100012。

OSZAR »